《新京報》刊登豐匯文章:解讀2016最新經濟熱點
2016-06-01 14:26
編輯:公共關系部
“供給側改革”不是供給學派
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盤大棋,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,以自我革命的精神,在行政干預上多做“減法”,把“放手”當作最大的“抓手”。
“供給側改革”成為從上到下經常提起的經濟熱詞,也引來了經濟學家的關注和解讀。但是在解讀“供給側改革”中,卻出現了用美國“供給學派”的理論體系來解釋中國的“供給側改革”的現象。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生搬硬套,易于造成誤讀和誤解。
美國的“供給學派”流行于上世紀70年代末,主張高稅收會扭曲激勵進而造成產出乃至稅收減少,該思想被總結為“拉弗曲線”,認為政府減稅并配合各種解除管制政策后,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會大增,企業也會增大投資,這樣產品供給就會增加。而供給增加會引發產品價格的下降,進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。這種新辦法被命名為供給側管理或改革,這套新理論也叫做供給經濟學。當時美國總統里根曾經采納過這個學派的政策主張。

下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盤大棋,當前最重要的是明確政府的權力邊界,以自我革命的精神,在行政干預上多做“減法”,把“放手”當作最大的“抓手”。
“供給側改革”成為從上到下經常提起的經濟熱詞,也引來了經濟學家的關注和解讀。但是在解讀“供給側改革”中,卻出現了用美國“供給學派”的理論體系來解釋中國的“供給側改革”的現象。這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生搬硬套,易于造成誤讀和誤解。
美國的“供給學派”流行于上世紀70年代末,主張高稅收會扭曲激勵進而造成產出乃至稅收減少,該思想被總結為“拉弗曲線”,認為政府減稅并配合各種解除管制政策后,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會大增,企業也會增大投資,這樣產品供給就會增加。而供給增加會引發產品價格的下降,進而解決通貨膨脹問題。這種新辦法被命名為供給側管理或改革,這套新理論也叫做供給經濟學。當時美國總統里根曾經采納過這個學派的政策主張。

首先,美國供給革命的前提是明確的通脹,而不是中國目前所處的通縮邊緣。美國經濟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貿易逆差巨大,這主要是由財政赤字的擴大推高了利率,進而抬高了匯率所造成的。中國當前經濟正處在通縮邊緣,老百姓的貨幣所得減少,購買力下降,影響物價至下跌,造成通貨緊縮。盡管我們生活的實際感受是物價上漲,這主要是由于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漲,其中最大的負擔來自食品價格近年來的剛性上漲,但這并不意味著“通脹”。